大家无论是在银行还是在支付宝等平台上买理财、基金,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呢?
是想着这个产品收益多少?我投这个产品能赚多少钱?
还是这个产品风险多高?是不是在我的承受范围内?
这些想法都没错——但这些,也都不是我们需要最优先考虑的问题。
01
你一理财,财就“离”你?
投资亏钱、跑不赢通胀、你一理财财就“离”你——到底是谁的问题?
虽然我们之前的文章里也说过,大家在持有基金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,比如频繁买卖、追涨杀跌之类的。如何避免被基金割韭菜?……
但究其根本,亏钱真的不能怪投资者。
至少大部分的锅,我们是不能要求投资者本人去背的。
因为人没法赚到超出自己认知以外的钱。
假如,我是一个对金融对基金一窍不通的人。
在保持工作和正常生活的同时,要额外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比较高深的金融投资知识;
再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中,更是需要长期的实战演练,才能在这方面赚钱……
普通人根本没有这个闲心去做。
那么我在投资理财上,能信任的是谁呢?只能是专业人士。
那么谁是专业人士呢?我第一个能想到的,绝对是银行的理财经理。
8年前,我在银行工作,每个进来买理财买基金的客户第一句话绝对是:“今天有没有什么好的产品?”
而银行的理财经理跟每一位客户说的也是:“咱这儿现在有一个挺好的产品,您要不要看看?”
这句话说错了么?
倒也没错。毕竟谁都想要一个“好产品”。
但这句话说对了么?
到底什么叫“好产品”?它“好”的标准到底是什么?
理财经理拿着一个最近一年收益20%的基金过来跟你说,买这个吧收益特别高,好多客户都觉着这个好——
但是……
有人听见保本就觉着好;有人看年化能达到5%以上就觉着好;有人买基金看见是基建方向的就觉着好;有人觉着酱香型科技、浓香型科技才是真的好……
这个年化20%的“好产品”,是适合别人的产品。这个别人有可能是老张,有可能是老王。
但这个基金到底适不适合你呢?
如果这个基金确实也很适合你,那你该买多少呢?
如果你买了这个基金,该拿多久,该什么时候赎回挣钱呢?
没有人会告诉你这些。
因为银行也好机构也好,甚至像支付宝这种平台也好,大家走的都是金融超市的模式。
02
何为金融超市?
我去超市买东西,同样一桶食用油,金X鱼的卖50,福X门的卖60,我就对比一下福临门的为什么贵,贵在哪儿。
可能一会儿还有个导购过来跟你说:“您买这个吧,这个油很好,现在还买大赠小。”
这就是超市,把所有产品都列在货架上,你自己看着挑。即使有导购,导购也就是告诉你一下现在的优惠活动,没了。
金融超市的概念也一样。
银行最近发行了10个理财产品,10支基金,理财经理拿个宣传单,把它们都打印出来——也是一样,你自己看着挑吧。
当然“导购”也会告诉你:这个基金不错,好在哪儿,现在认购费还打折——
这跟超市卖东西,没区别吧?
平台卖产品也一样。你要买理财,我就上架理财;你要买基金,我也能卖基金;你要买保险,保险我还有。
你一打开app会发现琳琅满目的产品,产品很丰富,能挑花了眼。
但是你该买哪个?该买多少?该持有多久?
依然没有人帮你解决这个问题,完全是你自己说了算。
甚至平台首页的那些热门产品广告,多数时候不但没有帮助,反而会起到误导用户的作用。
我们的金融服务仍然停留在这种很初级的阶段——或者说,这根本不能叫服务,本质上这还是推销产品。
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:为什么银行总是大力销售新发行的基金呢?
很简单的道理,因为卖新基金银行挣得多。
投资者购买新基金的时候,会收1.0%-1.2%的认购费,这个费用基金公司通常会%返还给销售渠道,你认为叫做吃回扣也没什么大问题。
老基金虽然也有类似的费用,叫做申购费,但由于销售竞争因素,这个费用通常要打4折,甚至有的只打1折返还给销售渠道。
另外,我们持有基金的过程中,基金公司还会收取1.5%/年的固定管理费。
但这些年基金公司竞争也越来越激烈,光靠自己卖不出去产品,就更别提收益了……
因此基金公司把管理费也让出了一部分给银行,我们叫做尾随佣金。
像四大行这种销售规模比较大的渠道,基金公司能给到50%-60%的尾随佣金;比四大行还NB的就是招行,估摸着这尾随佣金得给到70%,人家招行才能勉强同意上架。
老基金同样,这个尾随佣金也要打折,通常是只给到10%-20%。
那么问题来了。
新基金:70%尾随佣金+1.2%认购费。
老基金:20%尾随佣金+0.1%申购费。
同样卖万,新基金能赚1万多甚至2万,老基金只能拿四五千甚至一两千——
你要是银行的基金经理,卖哪个产品还用我说吗?
但是,从投资逻辑上来讲呢?
老基金仓位大多已建立完毕,大概率会在牛市中跟大盘以相同的涨幅上涨;
但新基金呢?
基金经理在建仓初期会更谨慎地展开操作,实际建仓会从0开始慢慢加到80%-90%的股票仓位,平均来看大概需要2-4个月完成操作。
这就导致在牛市期间,新基金的仓位会远远低于老基金。
即使市场大涨,新基金的净值涨幅也会受限。
从历史实际经验来看,老基金三个月上涨20%,同期的新基金能涨10%都算不错了。
(图中新老基金选取风格、持仓、主题相近的两支基金,新基金成立于年12月)
当然,如果是熊市,新基金确实也会比老基金跌得少。
但既然都已经熊市了,为什么还要做基金投资呢?
03
为什么心甘情愿当韭菜?
?
我们再来想象一个非常普遍的场景。
你身体不舒服,去医院看病,你得告诉大夫说你哪儿不舒服,头疼还是肚子疼。大夫给你检查完了之后,说你这是什么什么毛病,给你开几副药,一天几次一次几粒儿总共吃多少天,中途如果病情好转就不用吃了,如果吃完了还没好再来复查,咱们再看看是别的什么原因。
这叫对症下药。
但如果你说,你身体不舒服,觉着头疼,我把你领一个大药店里,跟你说:这里药特别全!你想买什么都有!随便买!哎要不你买这个药吧,这个最近打折呢!特便宜!
你拿过来一看,一盒开塞露。
这叫治病么?这叫医疗服务么?很明显这就是单纯的卖药。
普通感冒我还可以买个经常吃的药对付过去了,但是一旦遇上超出自己常识范围的病了,医院,你肯定不敢随便百度一下就瞎吃药。
话说回来,理财也是一样的,盲目投资、瞎买产品的最终下场大多数都是当了韭菜。
放在医疗服务上大家都能很轻松就理解的事实,为什么放在金融服务上大家内心就毫无波动、心甘情愿地被割呢?
究其根本原因,在于金融超市的经营模式限制了金融服务的发展。
而我们一路接受这种模式走过来,没有其他模式的冲击,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固化思维。
就像超市把所有产品都给你摆在货架上,卖出去一分货就拿一分利。
银行、机构、平台的经营目标,都是增加产品销售规模,卖得越多,我赚得越多。
至于投资者利益嘛……你赚多少或者亏多少,跟我是没有关系的。
04
谁能真正理解你的理财需求?
?
在面对琳琅满目的金融产品时,我们需要搞清楚的重点问题很多。
比如说:
什么样的家庭财务适合什么样的风险结构?
适合什么样的收益目标?
不同的金融产品该怎么使用?
怎么买?买多少?
什么时候买?
市场环境未来会如何?
什么时候卖?
卖完了的钱怎么调整?
99%的家庭投资者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根本闹不明白,各类机构和平台也不会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跟踪和调整反馈。
像银行那样把客户